返回栏目
首页NGO • 正文

数企鹅、拍鲸尾、采集“重口味”DNA,我们在南极做科考

时间:  来源:绿色和平行动派  作者:

连续5周,我们在哔哩哔哩独家上线了系列节目《海洋零距离》。最后一集绿色和平“极地曙光”号和“希望”号两艘科考船终于抵达了“从北极到南极”全球科考的终点——南极。

在南极的两个多月里,我们和科学家一起开展了多项南极海洋生态环境研究:重访南极象岛,继1971年之后再次考察岛上帽带企鹅的种群现状;个体识别座头鲸、采集环境DNA,用科学手段了解南极的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等。

微信图片_20200602144651.png

科考和调研的结果显示,南极海洋动物越来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和我们一起去南极的,还有两位“全球海洋大使”:奥斯卡影后、法国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和瑞典演员古斯塔·斯卡斯加德。他们协助科学家用水下听音的方式和鲸来了次“亲密接触”,更用自己的眼睛和心感受了被网友评论说“每一帧都可以用来当壁纸”的纯净南极。

插播一个隐藏彩蛋:想跟科学家一起登陆象岛研究企鹅、或者体验南极科考船上的生活吗?《海洋零距离》节目页里,还有一个互动视频,点它,就能解锁绿色和平南极科考“云”体验。

比北极更偏僻荒凉的南极,其实是很多生物的家园。南极海域里生存着至少10000种海洋生物,其中许多物种仅在南大洋海域生存(戳这里,复习南极科考先驱王自磐老师解读南极海底生命)。

在本集《海洋零距离》里,大家将看到由石溪大学的科学家们带领的企鹅研究团队,以及绿色和平国际科学部的研究员们,是如何在南极开展科考,了解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状况、以及人类活动到底给这片与世隔绝的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企鹅怎么数?科技+辛苦

本次南极科考的其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在49年之后重访南极象岛,考察岛上帽带企鹅的种群情况。

为什么研究企鹅?其实是为了了解南极生态系统的现状。南极大陆冰天雪地、寒冷干燥,大多数的南极生物生活在海洋里。企鹅联系了南极的海洋和陆地,它们在海里觅食,又回到陆地上繁殖和生活。另外,企鹅还是南极的顶级捕食者之一,是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因此,通过研究和了解企鹅,不仅能了解企鹅种群的现状,还有助于了解企鹅食物链的“上游”——磷虾,以及“上游的上游”——浮游植物的情况,帮助科学家评估南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可能对南极带来的影响。

企鹅小知识

世界上一共有18种企鹅(也有说法是17种),只有5种能接受生活在南极的挑战。分别是:帝企鹅、阿德利企鹅、帽带企鹅、长冠企鹅、巴布亚企鹅。帽带企鹅是最容易辨认出的一种企鹅。它们看起来像戴着头盔一样,并因此得名“帽带企鹅”。

为什么选择象岛的帽带企鹅?主要是因为帽带企鹅是南极半岛上研究最少的一种企鹅,而且上一次对象岛帽带企鹅的研究,已经是1971年的事儿了。因此,49年后的重访,不仅能加深我们对于帽带企鹅的了解,更能从时间维度上,了解近50年来,这一种群的状况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研究象岛企鹅种群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搞清楚企鹅的数量。为了确保本次收集的数据跟49年前的数据有可比性,科学家们采用了人工计数的方法,一共计数3次,且确保每次计数的误差不超过5%。

科学家站在茫茫的企鹅群中间,一边听着企鹅此起彼伏的叫声一边专心计数,有音效的正片更带感

除了人工计数,科学家们也借用了最新科技,运用无人机、GPS技术绘制岛屿全景图并重建了三维地形,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帮助计数,可谓“既复古又现代”的研究方法。

根据本次采集的数据,让人难过的是,在过去的49年中,象岛帽带企鹅的数量下降得很明显,在所调查的多个企鹅栖息地中,有的种群数量甚至减少了70%以上。

目前科学家还无法断言造成企鹅数量骤减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也可能是因为磷虾捕捞,还可能与海冰的消失有关。但是这些企鹅种群的数量在如此短的时间下出现了大幅减少的趋势,确实令人担忧。

“以尾识鲸”科学家8年后与鲸老友重逢

在南极,有另一种动物也是科学家们的重要研究对象——鲸。与企鹅研究更关心种群状况相比,研究鲸的一个重要方法是个体识别。这次科学家研究的是座头鲸,每一只座头鲸尾叶底部的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科学家可以通过为它们的尾叶拍照,来识别和记录每一只座头鲸。

在本次科考中,我们的科学家还与一位“老朋友”——一只名叫米尔的座头鲸在南极重逢了!这只鲸曾在2012年被科学家在巴拿马沿岸的奇里基湾发现和记录,而时隔8年,他们在遥远的南极重逢。

通过全球照片数据库HappyWhale.com,科学家还看到这只鲸在2017年的时候也在南极出现过。从巴拿马到南极,鲸类真是全球旅行的佼佼者。


鲸类小知识

当我们说到鲸,可能会脱口而出“鲸鱼”,但实际上鲸不是鱼,而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鲸类可以清晰的分为齿鲸和须鲸两大类,它们广泛地分布在全球的海洋中,更有很多种类的鲸一生都在不断进行长途迁徙。

生活在广大海洋中的鲸,还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全球气候。鲸类在其漫长的旅途中会排出大量粪便,这些粪便为各种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而藻类又是海洋中许多物种的食物来源,是食物链的基础。此外,藻类通过光合作用,会从大气中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据估计,全球所有藻类捕获的碳量,效果约等于4个亚马孙雨林!

鲸的死亡,甚至还被赋予了一个有诗意的名字——鲸落。当鲸死亡,它庞大的身体会缓慢地沉入海底。鲸的尸骨会像传递接力棒一样分阶段被不同的海洋生物分解掉。在食物贫瘠的海洋深处,鲸的尸骨不仅成为很多海洋生物的“大餐”,也为它们创造了生存和庇护的场所,成为海底生命的“绿洲”。

所以,科学家眼中迷人又可爱的鲸,其一生都在为维护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环境DNA:“重口味”研究方法的独特价值

除了可以实打实看到“本尊”并做研究的企鹅和鲸,科学家们也试图用技术手段了解更多“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海洋动物。这就是环境DNA(eDNA)采集。

所谓“环境DNA”的采集过程,其实就是对水进行过滤,然后截获那些在水中自由漂浮的各种海洋动物的DNA。接下来的内容有点口重,请做好准备。

有句成语叫“雁过留声”,海洋动物们在水里游过,也会在海水里留下各种痕迹,比如它们蜕下的皮、表皮分泌的粘液、还有排泄的粪便,而这些物质中都含有动物的DNA。

通过对这些物质进行DNA测序,科学家就能进一步确认曾经有什么动物在采样区域出现过。例如从马尾藻海的研究结果中,科学家就发现有很多斑海豚的信息出现在了同一个地点;然后还很意外地发现了鼬鳚、灯笼鱼、鮟鱇鱼等深海鱼的信息。

而这些信息,除了验证已有的知识、或得到让科学家意外的结果,更重要的,借助环境DNA检测技术,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海洋动物们在何时栖息于何地。

结合数企鹅、拍鲸尾、环境DNA等各种研究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建立起大型的生物数据库,确认某些特定的海域是否对特定的物种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及我们是否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特别的保护。

微信图片_20200602144730.jpg

牛津大学、约克大学的科学家们与绿色和平共同撰写的《30x30:全球海洋保护的蓝图》报告,论证了“保护全球30%的海洋”的可能性和方案 © 绿色和平

历时一年的“从北极到南极”科考已经落下帷幕。和来自全球的科学家、海洋大使、记者和摄影师一起,我们一路见证了全球海洋的脆弱:

北极升温正在严重影响海洋动物最基础的食物来源——冰藻;

来自恐龙时代的海龟在气候变化、捕捞和塑料污染等问题的面前,可能撑不过几代了;

大洋深处尚不为人所了解的“生命绿洲”——海山生态系统受到渔业捕捞的威胁;

海洋鱼类资源在破坏性和不可持续的工业捕捞面前急剧告急;

南极象岛的企鹅数量在短短50年里迅速减少,甚至还遭受着灾难性的繁殖失败。

微信图片_20200602144734.jpg

2017年4月15日,塞拉利昂,在一艘意大利渔船上发现的非法鲨鱼鳍 © Pierre Gleizes / Greenpeace

但海洋也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美丽、生机和巨大的自我修复潜力:

用北极浮冰制作的乐器演奏出了最清亮自然的音乐;

小棱皮龟从沙滩上破壳而出,艰难却坚定地迈向海洋的第一步;

曾经因捕捞濒临灭绝、却因受到及时保护而重新“虾丁兴旺”的维马海山的岩龙虾;

光照不足、盐度不适宜但依然生机勃勃的亚马孙河口珊瑚礁;

即使是世界上最寒冷的海域,南极海洋依然充满生机,充满生命力。

微信图片_20200602144739.jpg

2020年1月10日,南极象岛上的帽带企鹅 © Christian Åslund / Greenpeace

守护海洋,不仅因为她正在面临危机,更是为了所有这些美好、生机,以及能够重新恢复健康的可能性。

(编辑;Nicola)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

    100套“灵嗅P1-T”落地运城市,引领扬尘治
    100套“灵嗅P1-T”落地运城市,引领扬尘治

    概述 城市扬尘污染是大气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其管理因分布广泛、易于反复产生等因素而面临重大...

    新年去哪儿?潮流沉浸、有趣有料的老北市新
    新年去哪儿?潮流沉浸、有趣有料的老北市新

    作为国家AAAA级沉浸式旅游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沈阳老北...

    欧盟拟全面禁止PFAS,替代材料成焦点
    欧盟拟全面禁止PFAS,替代材料成焦点

    2023年2月7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公布了丹麦、德国、荷兰、挪威、瑞典五国共同提交的针对...

    报名亚洲第一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MBA,助你
    报名亚洲第一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MBA,助你

    2023《彭博商业周刊》最佳商学院MBA排名全新出炉!香港科技大学MBA项目被评为亚太区排名第一!获得...

    全民“减塑”防治“白色污染” 为“治塑”
    全民“减塑”防治“白色污染” 为“治塑”

    12月15日,2023“塑料污染治理”优秀实践案例及公益创意作品征集活动颁奖仪式在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返回栏目>>

    首页   |   

    Copyright © 2017-2019 广州能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317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