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气候变化 • 正文

北极海冰范围达到史上第二低值,总体积已消失2/3

时间:  来源: 绿色和平行动派  作者:

根据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最新消息,北极海冰范围或于2020年9月15日达到了2020年的全年最小值——374万平方千米。

这一数据,也是北极海冰观测历史上的第二小值。北极海冰范围的史上最低值出现在2012年9月,当时的数据为339万平方千米,与1981-2010年8月的海冰范围的平均水平相比,2020年8月的北极海冰范围已经减小了35%。科学家估计,北极海冰2020年8月的体积比1979年出现的8月最大体积少了71%。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051.png

2020年9月15日,北极海冰范围降至374万平方千米。图中橙色曲线为1981-2010年9月15日海冰范围的平均水平。©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过去14年,

见证史上排名最低的14个海冰范围最小值

北极海冰是由海水结冰形成的一块巨大冰帽(ice cap),它漂浮在北冰洋上,下部没有陆地支撑。在夏天,北极海冰的覆盖范围到达最小值时,就被称为“北极海冰最小范围”。这一现象常常在9月出现,也就是夏天海冰融化期的末尾。

虽然夏季海冰融化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是最近数十年,海冰的范围和厚度都在持续下降,已经远低于正常值。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054.jpg

2020年9月15日,海冰上的幼年环斑海豹。© Daniella Zalcman / Greenpeace

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科学家使用卫星监测北极海冰。数据显示,1978年-1996年间,北极海冰的范围大约平均每十年减少3%,而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海冰融化的速度正明显上升。从1996年开始,每十年海冰范围减少约10%。

另一个值得警醒的趋势是:历史上14个最低的海冰范围最小值都在过去14年出现。数据显示,海冰范围持续处在“远远低于平均”的水平,且厚度也在持续变薄,这会使它在未来经受融化时更加脆弱。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058.png

1979年至今观测到的14个最低的海冰最小范围,都在过去14年出现。数据来源: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

可以说,融化的北极海冰已经处在危险边缘。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人类碳排放急剧增加造成的全球变暖。

2019年9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中的海洋和冰冻圈特别报告》指出,北极海冰的损失预计将持续到本世纪中叶,此后的差异将取决于全球变暖的程度:对于稳定的1.5°C全球升温,到本世纪末9月无海冰的年度概率约为1% ;对于2°C全球升温,该概率可上升至10–35%。 

2020年8月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的一项新研究进一步证实,如果气候变化和温室气体排放得不到控制,到2035年,在北极海冰每年达到最低值的9月份,北极将出现无冰夏季。即使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控制,在2048年到2086年间,北极海冰将在9月完全消失。

除了北极熊,北极海冰消融还会影响谁

海冰范围的改变如此快速而重大,使得那些本已适应了在极地严酷环境中生存的动植物受到了威胁。由于北极食物链依赖于稳定的海冰,海冰的不断消失,意味着北极的野生生物被置于了危险境地之中。

说到这里,你肯定会想到北极熊。2020年7月,《自然·气候变化》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北极的大部分北极熊亚种群可能会在2100遭遇生存威胁。

科学家分析了包含了80%北极熊个体的13个北极熊亚种群、在延续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下(全球升温4℃)的状况,得出结论:一些北极熊在2040年就会面临繁殖困境;到2100年,除了生活在北极非常北部的亚种群之外,其余亚种群的北极熊都可能会消失。

而如果能对温室气体排放加以控制,使2100年的全球升温低于2℃,一些北极熊亚种群则可以生存下来。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101.jpg

2012年9月11日,北极熊妈妈和她的幼崽。6天后的9月17日,北极海冰范围达到史上最低值。© Daniel Beltrá / Greenpeace

实际上,不止是北极熊,海象、北极驯鹿、独角鲸等生物的生存状况也令人担忧,而另一些物种,比如浮游生物(戳这里,看纪录片复习绿色和平在北极的冰藻研究)和鸟类,也因为气候变化给北极带来的改变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

北极海冰消失的影响更是全球性的。北极的冰帽作为世界的“空调”,通过反射太阳光使地球保持凉爽。这一功能的丧失会导致世界变得比现在热很多。

此外,北极海冰减少甚至消失还会影响全球其他区域的天气,比如,科学家预测,到本世纪末,美国中部的风力会减弱10-40%,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降雨可能减少,干燥程度会增加10-15%。另外,包括格陵兰在内的冰川融化,会造成海平面上升,使得全球居住在沿海和小岛上的人们面临威胁。

守住北极海冰,

需要更强有力的国际合作和保护机制

那么,守住北极海冰,除了在陆地上更快更有效地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给海洋和冰冻圈更好的保护,让它们可以在未来继续发挥减轻气候危机影响、维持地球生命的关键功能,也同样重要。

以海洋来说,除了吸收气候系统中90%的多余热量、提供或调节地球上大部分的雨水、饮用水、食物和天气系统之外,海洋更从地球大气中吸收20%-30%的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抵御气候变化带来恶劣影响的重要屏障。

而不仅海水直接吸收热量和大气中的碳,海洋生物也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把大气中的碳固定、储存在海洋中,即通常所说的“蓝碳”。如果没有这一过程,气候危机将更加恶化。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453.png

以鲸为例,说明海洋生物的固碳功能。黄色箭头代表鲸类排泄物为浮游植物提供养分;红色箭头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浮游植物吸收;蓝色箭头表示浮游植物产生的氧气。© GRID-Arendal 2019

保护海洋、建设海洋保护区网络是对抗气候危机的重要一环。一方面,健康的海洋能够持续的从大气中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有助于减轻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表明,通过保护至少30%的海洋,海洋生态系统可以提高恢复能力,更好地抵御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

而从2018年开始、目前仍在谈判进程中的联合国“全球海洋条约”(全称:“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国际文书,简称BBNJ),将使得在全球海洋设立大规模的海洋保护区网络成为可能。

如果各国通力合作,达成一份强有力的“全球海洋条约”,则能够为包括北冰洋在内的全球海洋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或重要生物多样性的区域,提供更好的保护,使其免受诸如工业捕捞和未来即将开启的深海采矿等开发活动的影响。而最终因此受益的,也包括我们人类自己。

去北极,见证北极海冰消融

2020年9月,绿色和平的“极地曙光”号破冰船克服了疫情期间的重重困难,前往北极冰缘,见证北极海冰范围的最小值,并继续开展对北冰洋的科学研究。

微信图片_20200922160505.jpg

2020年9月15日,“极地曙光”号破冰船在北极。© Daniella Zalcman / Greenpeace

见证的目的,是呼吁各个国家政府可以展开更有效的国际合作,研究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也能以各自的方式,加入到对北极、对全球海洋的保护行列中。

(编辑:Frank)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

    100套“灵嗅P1-T”落地运城市,引领扬尘治
    100套“灵嗅P1-T”落地运城市,引领扬尘治

    概述 城市扬尘污染是大气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其管理因分布广泛、易于反复产生等因素而面临重大...

    新年去哪儿?潮流沉浸、有趣有料的老北市新
    新年去哪儿?潮流沉浸、有趣有料的老北市新

    作为国家AAAA级沉浸式旅游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沈阳老北...

    欧盟拟全面禁止PFAS,替代材料成焦点
    欧盟拟全面禁止PFAS,替代材料成焦点

    2023年2月7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公布了丹麦、德国、荷兰、挪威、瑞典五国共同提交的针对...

    报名亚洲第一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MBA,助你
    报名亚洲第一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MBA,助你

    2023《彭博商业周刊》最佳商学院MBA排名全新出炉!香港科技大学MBA项目被评为亚太区排名第一!获得...

    全民“减塑”防治“白色污染” 为“治塑”
    全民“减塑”防治“白色污染” 为“治塑”

    12月15日,2023“塑料污染治理”优秀实践案例及公益创意作品征集活动颁奖仪式在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返回栏目>>

    首页   |   

    Copyright © 2017-2019 广州能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317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