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土壤修复 • 正文

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深度观察)

时间: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核心阅读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必须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视察时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rmrb2021012218p20_b.jpg

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钱文波摄

什么是梨树模式?梨树模式给黑土地带来了哪些改变?记者走进田间地头探寻答案。

隆冬时节,吉林省梨树县的千里沃野,层层秸秆给黑土地盖上了“棉被”,孕育新的生机。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至400年,是当之无愧的“耕地中的大熊猫”。在梨树,农民祖祖辈辈耕种黑土地。肥沃的黑土覆盖梨树400多万亩的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多年保持在50亿斤以上,稳居全国产粮大县前五强。2020年,全县仅玉米产量就达到38亿斤。

粮食连年丰收的同时,黑土地也长期“透支”,土层变薄,有机质下降。吉林省监测数据显示,全省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8%下降到现在的不足2%。有机质含量持续降低,导致土壤板结,供肥保水能力下降。

“黑土这宝贝不能在咱这辈人手里整没了!”近些年,随着保护性耕作推广,梨树县曾经变“瘦”的黑土又“肥”起来了……

大田技术革命——

保护性耕作,抗旱保墒又节肥,黑土地更有劲儿了

“今年不猫冬了,我琢磨着再扩大玉米规模。”屋外天寒地冻,梨树镇宏旺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却内心火热。

2020年,张文镝在泉眼沟村流转了420垧(公顷)地,平均一垧打了2.6万斤粮,“黑土地是种粮人的根,多亏了梨树模式,这地越来越有劲了,咱种粮底气更足了!”

梨树模式是什么?

“这个模式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变革。通过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技术,实现保护性耕作,关键是少动土。”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解释:过去农民种一季玉米,地要反复整、压4次,会破坏黑土层结构。现在用上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作业即可完成。

“以前,咱这儿的地那叫一个肥,一攥都能出一把油。”张文镝回忆,可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黑土地变了样儿,“黑土层越来越薄,往下翻10多厘米就看到黄土了,用我们这的土话说就是‘破皮黄’。松软的土质变硬,地里的土坷垃越来越多了。”

传统耕作方式让黑土地变瘦,为了增产,农民只能大肥大水,地里的化肥越下越大。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地必须换个种法!

科研团队因地制宜,适合黑土地的免耕技术在梨树应运而生。

梨树模式好在哪儿?

“这种模式不仅能保墒,还能肥田,实现了黑土地保护和粮食增产的双赢。”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关义新细细解释其原理:

一是保墒。实施免耕技术,农机进田碾压次数少了,有利于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渗水能力。在保护性耕作试验田,用铲子翻开土层,剖面上许多筷子粗细的孔洞清晰可见。监测显示,试验田保水能力相当于增加40至50毫米降水,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

二是肥田。据测算,一公顷玉米秸秆还田,可以补充钾素220公斤、氮素90公斤,相当于每亩施用了360多公斤钾肥和195公斤尿素。秸秆还田还能起到缓释作用,提升肥料利用率。试验田全秸秆覆盖免耕5年后,表层土壤有机质年增加0.1%左右,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达60—100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

农民最看重的还是经济账。

听说县里推广梨树模式,张文镝当起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刚开头,我心里也直打鼓。过去下种前,要把地打理得一个草刺儿都没有,现在要少耕、免耕,这样的种法能出苗吗?”

王贵满看出张文镝的顾虑,二话不说张罗着帮他包了块地,“你按这个方法种,准保没错,赔了算我的!”

秋收时,张文镝试着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给黑土地盖上一层被子。第二年遇上春旱,效果立竿见影,试验田不仅抗旱保墒,腐烂后的秸秆让土质油光发亮,增加了肥力,“出苗率九成半,亩产量还噌噌涨!”张文镝这下服气了,来年又流转了40垧地。

张文镝说:“传统种植从种到收,一公顷要花2200元左右,现在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一下省了800元,还能增产1000多斤,加上750元的保护性耕作补贴,相当于增收2500多元呢!”

在十家堡镇西黑咀子村,梨树模式让退化的黑土地重焕生机。双滢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陶勇坦言,村北头的两块地,土跟细沙面似的,春天风一吹,刮得溜儿平,啥垄台都看不着。可他笃定免耕新技术,连续三年秸秆覆盖,愣是把地养了过来。“去年伏旱,别人的玉米叶子都黄到穗底下了,咱的叶子还是绿绿的。而且咱的苞米扎根1米多深,秆子又粗又壮,去年赶上台风都没减产。” 陶勇得意地说。

截至目前,梨树县建立了100个梨树模式示范推广核心基地,全县205.2万亩耕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2020年,13.3万公顷示范田比常规地块增产8%以上,每公顷节本增收2920元左右。

黑土地更“黑”了,也更“绿”了。“我们逐渐用有机肥、生物肥取代化肥,降低化肥使用量。”王贵满介绍,借助黑土保护试点项目建设,梨树模式正向“绿色+智慧”迈进。目前,全县形成了黑土资源动态监测信息网,专门监测黑土地水土流失和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田间生态系统也逐渐恢复。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陈日曌介绍,在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区,秸秆层覆盖带杂草的种类和数量呈现不同程度下降,步甲等益虫数量显著增加。

生产方式创新——

新型主体带动,农机农艺集成,黑土地长出更多吨粮田

越来越多的梨树农民用上免耕技术,新问题也随之冒了出来:“为啥我的地块出苗慢?”“秸秆捂着,会不会滋生病虫害?”“地里的秸秆会不会影响农机作业?”……

针对一个个难题,专家、技术员、农民联合攻关。渐渐地,梨树模式不再只是一项免耕技术,而是成为一整套黑土地保护的集成方案。

粮食怎么种?

2010年,由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任图生牵头,在梨树县泉眼沟村建立了占地56亩的试验研究基地,研究免耕条件下行距的最佳配比、深松方法、秸秆覆盖的比例以及作物轮作制度体系等。

任图生坦言,过去在梨树,农民种玉米大多是均匀垄种植,垄距60厘米。但对均匀垄而言,秸秆覆盖既影响地温提升,也会遮盖苗带。科研团队反复试验,改变了传统等行种植法,将两垄或三垄合并成两行,行距有宽有窄,窄行种玉米,宽行覆盖秸秆,来年宽行种玉米,窄行堆秸秆,形成“条带耕作”技术。

四棵树乡种粮大户杨青魁成了新技术的“粉丝”,他感慨道:“苗出得齐溜溜,通风透光好不说,播种密度照样有保证,一公顷产量稳上2万斤。到第二年,宽窄行互换,还能起到休耕作用。”

农机怎么用?

伴随保护性耕作新技术推广,新型农机研发也在提速。2008年国内第一台免耕播种机在梨树问世,现在已经发展到第六代,相关配套机械装备也应运而生。“现在这条带旋耕机,能完成整个玉米种植的秸秆粉碎、归行、镇压、浅旋等全流程作业。”梨树县伟农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宋立伟说:“作业一垧地,150元油钱足够了,而且机器还能根据垄距进行调节,适应不同地块。”

在宏旺农机专业合作社,张文镝向记者介绍起种粮“神器”:这是无人机,一天能作业几十垧地,过去十天半月干的活儿,现在两天就搞定。这是一个气象哨,它能监控飞蛾的数量,还可以测风速、降雨量、土壤湿度,数据直接传到县里的黑土地保护监测指挥中心,“过去看天种地,现在看数据,缺啥补啥,种地离不开科学了!”

无人机、免耕播种机、条带旋耕机等新型农机下田,推动农业生产从会种地加快向“慧”种地转变。

小农户怎么带?

依托种粮大户和合作社,梨树稳步推进黑土地保护。县里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000家农民合作社与广大农民紧密利益联结。几年时间,张文镝的宏旺农机合作社社员由最初6户发展到380多户,通过带地入社、土地流转等模式,作业面积近430公顷。村民赵艳鹏把自家的19亩地交给了合作社,“从种到收一条龙,咱最省心,每年连分红带补贴能收入万把块钱,自己腾出手来外出务工,还能再挣一份钱。”

沃土产好粮,订单越来越多。“这是给嘉吉生化公司的糯玉米,专门用于提炼黏稠剂。”陶勇说,“土地肥力好了,玉米质量高了,一斤收购价比普通玉米贵2毛,一垧地净增收4000多元!”

梨树模式不断创新,带动一批批新型农民成了“田秀才”“土专家”,农业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一片片黑土地变成稳产高产的吨粮田。

从长远看,保护黑土地还要进行种植结构调整。结构怎么调?

“今年还得增加玉米和大豆轮作面积。”去年,张文镝除了种植420垧玉米外,还种了70垧黄豆。

“过去咱这地薄,苞米亩产1000斤,已经算多了。”玉米收购市场化后,产量和价格都不占优势,张文镝一改只种玉米的老套路,开始尝试杂粮杂豆玉米轮作。

“现在这地苞米亩产能到1600斤。”张文镝将前两年的黄豆地种上玉米,又辟出新的玉米地轮作黄豆。去年一斤黄豆收购价2.4元,70垧地毛利润达到1.2万元。豆子挣了钱,固氮又肥了田,玉米产量也跟着提升。

眼下,离春耕还有3个多月,张文镝开始研究新一轮的种植规划。“种好半年粮,好种多打粮。今年合作社玉米种植面积估计能到600公顷,打算找一个抗倒伏性能高、后期脱水快的玉米品种,这样在后期籽粒收的时候,能降低破损率,把种粮的效益再提一提。”

不止如此,他还打算在绿色种植模式上闯一闯。“现在有了梨树模式,咱这片儿土地一年比一年肥。一公顷地原来一下一吨肥,现在农药化肥都减量了。大伙都琢磨着,用上有机肥,过了3年转换期,咱也能申请绿色认证,卖价还能增加三成。”张文镝算起了增收账。

科技动力支撑——

产学研联动,实验室搬到大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梨树模式离不开科技支撑。王贵满回忆,2007年起,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先后和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一站一田”是梨树模式的“梧桐树”和“金土地”。

“一站”是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这里以我国东北典型黑土为研究基础,为东北平原农业实现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调控技术体系。走进实验站,上百份土壤样本琳琅满目。“这些土壤样本取自不同的试验地块,等一开春就热闹起来了。”王贵满说,每年3月到11月,来自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聚集在这里,监测土壤、水分等各项数据,为农民提供相关技术方案。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栖”。在王贵满看来,实验站不断吸引和集聚人才,科研团队从最初的40人发展到130人,对梨树模式的推广、应用作用巨大。

“一田”是位于梨树县高家村的200亩试验田。从2007年开始,试验田浓缩了十几年的黑土地保护研究成果。从第一块试验基地起步,梨树模式已在东北四省区推广了5000万亩。

2018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的基础上,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成立。“把实验室搬到大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断创新,才能为黑土地保护贡献更大力量。”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吉林梨树实验站站长李保国表示。

陶勇所在的双滢合作社,今年有300公顷土地成了新的试验田。“这是梨树模式的升级版。”李保国说,通过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运用新型农机、农资,将现代农业生产程序化、标准化,从而增强可复制性。

梨树模式不断与时俱进。不久前召开的年度研讨会上,种粮农民、专家济济一堂,“每年轮作时怎么选择品种?”“秸秆条带旋耕还田要注意啥?”……农民们问得细致,专家们解答耐心,双方相互碰撞,共商黑土地保护大计。

好技术如何快速推广?在梨树模式的推广上,县里构建技术推广平台,依托合作社建立示范基地,开展“千万工程”农民培训,形成高端论坛、农民研讨和技术服务队多种模式共同发力的推广路径。

“每月日期逢8,晚上8点,咱们不见不散。”一旬一次的黑土地联盟大讲堂,邀请农业专家、种地能手做客微信群,在线讲课并解答农民提出的问题,会后总结成篇,供大家线下学习交流,目前最高点击量达到5万多人次。

更多的力量汇入梨树模式。“我们探索引入收益保险,来化解推广风险。”李保国介绍,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合作,推出农业保险新产品,2020年在梨树县试点2000垧地,一垧地保费900多元,保障农民每公顷最低收益1.7万元。

政策扶持促进黑土地保护。目前,吉林省对保护性耕作给予每亩40元的补贴,梨树县在此基础上每亩增加10元,“一垧地补贴750元,咱种粮农民心里更托底了。”张文镝信心十足地说。

在宏旺农机合作社的田间,秸秆覆盖的土壤一踩一个脚印。“这地软乎着呢,冬天把墒保住了,开了春,直接免耕播种没问题!”张文镝对今年的丰收充满希望。

1611260574732_1.jpg

图①:春耕时节,梨树县宏旺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手驾驶六行大型免耕播种机开展作业。郝爱峰摄 

图②:无人机在梨树县玉米田上空开展植保作业,一天能完成40多公顷。丁 研摄 

数据来源:梨树县农业农村局

牢牢守住“饭碗田”(记者手记)

挺过伏旱、扛过台风,2020年梨树县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梨树模式功不可没。这种秸秆覆盖地表、免耕少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既肥田又保墒,让退化的黑土地重焕生机,在东北地区获得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必须“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好地产好粮,夯实粮食生产的土地根基,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亿亩粮食生产“安全线”;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对于黑土地,更要将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真正把黑土地用好养好。

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既是一种生产方式调整,也推动了农业经营体系的发展。在梨树采访感受到,随着传统耕种习惯的打破,节肥节药等绿色生产理念渐渐深入人心。在这其中,一家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借助托管服务、订单生产等方式,不仅带动更多小农户接触新技术、融入新模式,还推动生产经营走向了集约化、标准化。

确保种粮农民不吃亏、有赚头,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耕地。养护土壤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梨树模式能够落地开花,离不开适用机具跟进、作业补贴、农业收益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也离不开产学研联动的推广模式。让农民从生产实践中尝到甜头,主动护好、用好脚底下这片“饭碗田”,形成稳粮增收和耕地保护的良性循环,手中的饭碗才能端得更加稳当。

(编辑:逍遥客)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

    100套“灵嗅P1-T”落地运城市,引领扬尘治
    100套“灵嗅P1-T”落地运城市,引领扬尘治

    概述 城市扬尘污染是大气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其管理因分布广泛、易于反复产生等因素而面临重大...

    新年去哪儿?潮流沉浸、有趣有料的老北市新
    新年去哪儿?潮流沉浸、有趣有料的老北市新

    作为国家AAAA级沉浸式旅游景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沈阳老北...

    欧盟拟全面禁止PFAS,替代材料成焦点
    欧盟拟全面禁止PFAS,替代材料成焦点

    2023年2月7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公布了丹麦、德国、荷兰、挪威、瑞典五国共同提交的针对...

    报名亚洲第一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MBA,助你
    报名亚洲第一商学院香港科技大学MBA,助你

    2023《彭博商业周刊》最佳商学院MBA排名全新出炉!香港科技大学MBA项目被评为亚太区排名第一!获得...

    全民“减塑”防治“白色污染” 为“治塑”
    全民“减塑”防治“白色污染” 为“治塑”

    12月15日,2023“塑料污染治理”优秀实践案例及公益创意作品征集活动颁奖仪式在中国发展改革报社...

    返回栏目>>

    首页   |   

    Copyright © 2017-2019 广州能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317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