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政策 • 正文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印发(3)

时间: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作者:

第五章水源涵养和生态建设

加强水源地生态建设,保护水土资源,提高林草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实现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和保护。

一、库区周边生态隔离带建设

继续巩固“十二五”期间建设的丹江口水库库周生态隔离带,区海拔165米至172米的库周消落区,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在库区海拔172米以上的第一道山脊线以内,建设生态隔离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开展村庄绿化,鼓励在主要入库河流两岸建设植物过滤带,减少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直接入库。

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按照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的防治要求,全面加强预防保护和监督管理。在人口相对集中、坡耕地较多、植被覆盖率低的区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采取营造水土保持林、坡改梯及配套坡面水系工程,发展特色经济林果、封育保护、沟道防护、溪沟和塘堰整治等措施,以19个水土流失治理类优先控制单元为重点,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三、林业生态建设

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含准保护区)范围内15度以上坡耕地,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纳入省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调整方案。对石漠化严重地区实行综合治理,实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采取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草地建设等植被恢复措施,限制土地过度开发,加强石漠化地区的植被建设,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加强河南省南阳市、湖北省十堰市、陕西省商洛市等环库周地区的天然林保护,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推进退化林和人工纯林修复,增加复层异龄混交林比重,构建稳定的环库森林生态系统,形成水库生态屏障。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

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健全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的节水机制,抓好工业节水,加强城镇节水,发展农业节水,提高用水效率。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布局,严禁发展高耗水产业,依法依规淘汰现有高耗水行业产能。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转变农业用水方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切实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到2020年,节水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社会节水意识和用水效率明显提高,农业用水、工业用水量有所下降,再生水利用率达到15%以上,总体用水量基本实现零增长。

第六章风险管控

围绕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开展区域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评估,针对中高风险点和区域,实施“污染源→支流→库区→陶岔取水口”全过程风险管理,提升管控水平,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加强监测分析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有效防范水源区突发水污染事件风险,保障调水水质安全。

一、丹江口水库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严格落实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全面推进水源地达标建设和实时监控。规范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识设置和隔离防护,依法开展保护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准保护区内高风险污染源搬迁或关停,现有污染源执行最严格排放标准,废弃物不能全部资源化利用或有效处置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一律关停,垃圾填埋场、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实行在线监测。

加强丹江口水库消落区管理。对大坝加高新增淹没范围的消落进行监管,严防消落区污染。加强消落区生态修复工作,形成阻隔库周直接污染的生态隔离带。

加强丹江口库区水产养殖污染风险管控。2018年底前,一级、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取缔网箱养殖,库区全面禁止投饵网箱养殖。在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开展增殖放流设施建设和滤食性鱼类等净化水质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削减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加强水生态系统健康监测与评估。开展渔业“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延长禁渔期,扩大禁渔区,控制捕捞强度。

强化饮用水水源日常监测。进一步提升县级监测站基础监测能力,提升市级站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物质的监测能力。试点开展农业面源、移动源等监测与统计工作。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饮用水水源地全指标监测,适时开展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型污染物及藻毒素监测。

二、风险源识别与监管

针对工业源、市政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尾矿库等固定风

险源进行详细排查,按照“一源一档”的原则建立风险源档案,并实施动态化管理。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和环境安全隐患排查,落实各类风险源风险防范主体责任,着重治理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完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并开展应急演练,降低风险水平。

加强尾矿库风险管控。落实有主尾矿库风险防范主体责任,督促企业落实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对隐患突出又未能有效整改的,要依法实行停产整治或予以关闭。2017年底前,三等及以上尾矿库,应建成在线监测系统并与行业主管部门联网;重点针对伴生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可能给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水质带来严重威胁的尾矿库,强化日常监管。各地要落实资金、明确职责、强化措施,扎实开展无主尾矿库隐患综合治理。

积极开展航运污染治理与风险管控。全面排查流域内现有船舶,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规范船舶水上拆解行为,禁止船舶冲滩拆解。对不符合环保标准的船舶应配备或改造相关设施、设备。到2020年底前,所有城市的港口、码头、装卸站具备船舶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生活污水和垃圾等废弃物的接收能力,全面实现船舶污染物上岸集中处置。港口、码头、装卸站应制定应急预案。

切实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保护区,若出现无法回避的情况,应事先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配备押运人员及应急处置设施。穿越水源保护区的路段应设置防护栏、溢流沟、沉淀池等必要的防护设施并加强日常巡护。

三、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优化部门和地方现有监测资源,科学合理布设监测网络,陶岔渠首、湖北十堰、陕西商洛、安康、汉中建立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和应急指挥中心,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建立常规和应急信息共享机制,推进管理联动,构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集成监控系统平台,实现水源区生态环境监控的空间化、动态化、远程化。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机构负责监测省界断面的水环境质量状况,并将监测结果报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建立水源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开展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编制应急处置预案,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备必要的应急装备,提高应急指挥和科学决策水平,及时响应和处置水污染突发事件,保障工程调度运行需要,确保供水安全。

第七章投资估算和效益分析

一、建设任务及投资估算

围绕规划目标,规划实施污染防治、水源涵养与生态建设、风险管控3大类建设任务,估算总投资196亿元。其中:工业污染防治项目26项,估算投资6.00亿元;城镇污水处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26830吨/日,新增管网3317公里,提标改造能力650000吨/日,估算投资43.17亿元;垃圾和污泥采取收集、预处理、转运、焚烧进行综合处理,新增垃圾和污泥处理处置能力8000吨/日,估算投资35.62亿元;养殖污染防治新增217.8万头猪当量治理能力,估算投资10.94亿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增建制村1052个,估算投资15.76亿元;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面积1126.6平方公里,估算投资11.27亿元;生态循环农业与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48个,估算投资14.50亿元;河道综合整治(含人工湿地)11个控制单元,估算投资5.25亿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10平方公里,估算投资25.68亿元;退耕还林还草和石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估算投资16.4亿元;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9个,估算投资5.93亿元;监测和应急能力建设项目8个,估算投资1.14亿元;尾矿库综合治理3个,估算投资4.35亿元。

按任务类型分,水污染防治类投资142.51亿元,水源涵养生态建设类投资42.07亿元,风险管控类投资11.42亿元。

按行政区划分,河南省27.87亿元,湖北省59.22亿元,陕西省104.22亿元,重庆市0.98亿元,四川省0.62亿元。此外,水源公司3.09亿元。

二、效益分析

通过全面实施规划,夯实南水北调中线长期稳定调水的基础。一是水源区的污染防治进一步深化,基本消除水质不达标断面,丹江口水库水质继续保持优良且营养水平得到控制;二是生态建设水平稳步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持续增强;三是饮用水水源地的规范化建设、监测应急能力建设得到加强,有效降低突发性污染风险。

(一)治污效益

一是通过对涉水工业企业及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促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二是城镇污水处理实际处理能力由104万吨/天提高到159.03万吨/天,其中提标改造污水处理65.5万吨,污水处理率从现状80%提高到90%。增加污染物削减能力化学需氧量33913吨/年、氨氮4201吨/年、总氮3683吨/年、总磷501吨/年。三是新增垃圾和污泥焚烧发电处理能力4000吨/天,新增污泥(含水率80%)处理能力439吨/天,基本实现资源化、无害化,减少二次污染和突发性污染事件风险。四是农业农村治理区,增加污染物削减能力化学需氧量22415吨/年、氨氮1232吨/年、总氮7903吨/年、总磷146吨/年。

(二)水源涵养和生态建设效益

在水库周边及城区段河流深化生态建设,修复库周河口生态,轻库周污染。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3210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1127平方公里。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和石漠化治理,增加森林草原植被1200平方公里,天然林保护面积4549平方公里。新增治理区林草覆盖率提高5~10个百分点,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0.2~0.3亿吨,增加涵养水量12亿立方米。

(三)风险防范效益

通过实施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水库消落区管理,开展尾矿库等重点风险源综合整治,构建跨部门跨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的互联互通和应急管理平台,可有效降低水源地突发性污染风险,提高应急能力,提升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安全保障水平。

第八章规划实施

一、发展与保护协调推进

充分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方案》实施做好衔接,建立保护与发展同步推进、整体联动的体制机制。动员各方力量,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流域开展试点,集中进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约性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一)整体推进水源区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全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优化种植养殖结构,通过“种养平衡”,实现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基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资源化利用的目标。加快传统产业改造,优先发展低排放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化、生态化开发,有序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旅游业。

(二)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

针对水源区总氮浓度偏高的问题以及总氮来源复杂的特点,先期选择流域面积适当、污染突出的若干典型控制单元开展试点示范,探索流域综合治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模式。试点流域要以水环境治理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治理与发展并重、结构调整与设施建设并重、节水与治污并重、工程与管理并重,从源头、过程到末端全过程控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统筹作用,科学编制并实施相关方案。

(三)协作促进水源区绿色发展

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逐步建立适合水源区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率先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以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为主线,积极开展受水区与水源区的对口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京津经济技术人才优势,帮助水源区发展生态型特色产业,培训水源区的专业技术骨干,引进先进适用的环境治理和管控技术,增强水源区的环境管理和风险防范能力,引导、动员京津社会力量到水源区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和推进相关合作,增强水源区的绿色发展能力。

二、保障措施

(一)落实责任主体,健全考核体系

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水源保护负总责,是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地方各级政府要以控制单元为基础,全面推行河长制,将规划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到相关市、县、乡镇及企事业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将水源保护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组织实施水质目标浓度、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功能区达标率、节水型社会建设等指标考核,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与水源区省级政府签订水源保护目标责任书,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

(二)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部际联席会议、对口协作领导小组为平台,统筹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三省的工作,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协调,分析研究解决新情况、新问题,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务院报告。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领导和协调,指导地方做好规划任务落实、项目前期工作、部门项目储备库申报等,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任务)及时下达由本部门负责的专项资金,并加强监督检查。南水北调办承担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事务,定期会商,及时通报工作进展,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规划实施的考核,督促规划任务和措施的落实、做好规划实施进度统计、水质信息收集整理等工作。

(三)强化实施监管,提高治理效益

发展改革委、南水北调办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河南、湖北、西三省编制规划实施方案以及优先控制单元治理方案,落实规划任务,加强对各类项目、各渠道资金的统筹,因地制宜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综合运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充分发挥综合治理效益。省级政府主管部门要根据规划建设内容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储备项目库或行业规划进行衔接,指导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论证工作并实行动态化管理。落实省级审核和监督负责制,严格履行项目申报、审批、实施、竣工验收程序,做好项目建成后的移交和运行管护,切实提高项目效益。进一步完善城镇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政策,确保项目高效运行发挥效益。

(四)多方筹集资金,创新治理模式

地方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重点建设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建立“政府引导,地方为主,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源保护相关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对于基础性和公益性强的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理利用一般性财政转移资金,保障规划重点任务建设。对于具有收益的项目,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治理。国务院有关部门通过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农业面源治理及循环农业试点资金,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等现有资金渠道,对符合国家支持方向的建设任务及项目予以支持。对水土流失治理相关项目,其投资由地方通过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等渠道落实,在此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相关专项资金支持。积极推行控制单元整体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专业化、社会化,集中“打包”分类推进项目实施,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治污设施运营效益和管理水平。

(五)加强生态保护补偿,建立长效机制

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

负面清单管控,强化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对区域开发的约束。充分考虑水源区水质保护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要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生态保护成效与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挂钩的约束激励机制。推进省级区域内横向补偿,深化受水区对水源区的对口支援协作,支持水源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促进水源区与受水区互利共赢。

(六)严格标准体系,坚持依法保护

落实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推进水源保护法制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建设。鼓励各地根据水质改善需求,针对氮、磷等特征污染指标,研究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许可制,完善监管执法依据。加强环保、水利、林业等部门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充实一线执法队伍,保障执法装备。全面落实“河长制”,积极探索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跨地区环保机构,构建国家、省、市、县、乡镇“五级”协同联动机制,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强化执法监督和责任追究。依法严厉打击违法排污、取水、取土、挖砂、采石、陡坡开垦、破坏林地等活动,切实保护水源区水质、水量和生态环境安全。

(七)开展科研攻关,实现精准施治

以问题为导向加强科研攻关,提高水源保护的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重点针对丹江口水库总氮问题通过科研攻关进行追根溯源;研究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源区入库水量的影响,开展人工增雨等增加入库水量的对策研究与探索;对恢复污染河流的生态健康建立评价体系和提出对策措施;研究水源区水资源、水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演变过程和规律,为构建水源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和政策措施奠定基础。

(八)鼓励公众参与,加强社会监督

完善中线水源保护政务信息公开制度,确保信息畅通和准确,及时向社会发布水源区生态环境状况。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公布流域内重点污染企业污染排放情况。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水源区的生态环境监督,维护广大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新闻媒介的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公众和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强环境宣传与教育,倡导绿色生活,合理引导公众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与预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国际环保在线”的文字、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huanbao-world.com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文章Related

未来垃圾分选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未来垃圾分选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垃圾分类处理市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未来几年,垃圾分类处理行...

生态引领 德力西电气联合新华出版社启动出
生态引领 德力西电气联合新华出版社启动出

5月10日,时值中国品牌日,2024世界品牌莫干山大会·第二届生态品牌创新发展论坛在浙江德清成功...

刘玉满:中国消失模铸造将走向优质化和环保
刘玉满:中国消失模铸造将走向优质化和环保

继 2024 创新中国消失模铸造科技发展大会之后,第三期中南铸冶科研与培训基地全免费技术培训将于...

气候变化将纳入所有管理体系标准,Intertek
气候变化将纳入所有管理体系标准,Intertek

作为全球领先的全面质量服务保障机构,Intertek天祥集团对即将在管理体系标准中纳入气候变化因素...

精准定位,高效焊接:视比特激光焊缝跟踪/
精准定位,高效焊接:视比特激光焊缝跟踪/

在传统模式下,机器人焊接往往需要人工示教点位并编写机器人程序,当工件的装夹位置发生偏移,工...

返回栏目>>

首页   |   

Copyright © 2017-2019 广州能创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23031769号